您的位置:头条 > 正文

中国中车始终坚持科技创新,推动机车车辆实现更新换代

2021-09-23 10:29:21 来源:经济参考报

从1881年到2021年,从“万国机车”到“复兴号”动车组,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,从“追赶时代”到“引领时代”,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中国中车”)一次次科技的进步,一次次速度的飞跃,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,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。

“这背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。”该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孙永才在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面向未来,中国中车坚持服务国家战略,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坚持科技自立自强,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突破,为“十四五”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获得新生。中车人秉承红色基因,从艰辛中奋起,在探索中奋斗,逐步走上自力更生、自主设计的发展道路。

1952年成功制造第一台蒸汽机车“八一号”,彻底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己制造机车的历史;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台干线内燃机车“巨龙号”、第一台电力机车“韶山1型”;1969年,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列地铁列车……

“我们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体系和制造体系,能够自主研制蒸汽机车、内燃机车、电力机车、客车、地铁车辆、铁路货车等各类产品,基本满足了我国轨道交通运输的需要,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。”孙永才介绍说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。中国中车开始研制生产不同类型、不同用途的机车、客车和货车,推动机车车辆实现更新换代,为我国铁路六次大提速提供了装备支撑。正是经过多年努力,2008年8月1日,“和谐号”动车组在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——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。同时,和谐型系列大功率机车研制成功。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科技创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,“复兴号”动车组、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、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、时速300公里货运动车组、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。从“和谐号”创造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,到“复兴号”树立世界高铁运营新标杆,再到“绿巨人”进藏入疆,4000列高铁列车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,铸就“大国重器”,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伟大跨越,成为中国递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
在孙永才看来,中车能够实现从弱到强、从追赶到领跑、从本土企业到跨国企业的重大跨越,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,始终坚持协同创新、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,并形成了中车人“敢于担当、舍我其谁,勇于创新、志在必得”的创新精神,这是中车成为“国家名片”“创新典范”的宝贵经验,更是中车以史为鉴,开创未来,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的深刻启示,必须要继承创新、长期坚持、发扬光大。

他强调,面向未来,首先要着力服务国家战略,充分彰显中车政治担当,聚焦服务强国战略、聚焦实施“双碳”战略目标、聚焦智能化数字化。主动融入科技强国、制造强国、交通强国、质量强国、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,在建设三张交通网、两个交通圈和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、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、货物多式联运等方面,积极推进“技术+”“产品+”模式,系统规划标志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。

其次,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,聚焦突破原创技术基础技术、聚焦突破系统解决方案、聚焦重大产品研发。在高速列车、高速磁浮、智慧交通、川藏铁路装备等领域,形成涵盖核心技术、关键装备、集成应用、标准规范等自主核心技术体系。

再次,着力营造产业链创新生态,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,聚焦巩固产业链核心地位、聚焦“技术+”模式运用、聚焦产业链资源效能聚合。充分发挥中车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方面的核心优势,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,努力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。

最后,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动力,聚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、聚焦优化创新资源布局、聚焦打造科技创新“特区”、聚焦建强科技人才队伍、聚焦加强党对科技工作领导。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,注重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氛围,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,使谋划创新、推动创新、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。

相关阅读

资讯